首页> IPO > 正文

镁信健康IPO递表:医疗支付的生态链中第三方平台前景如何?

2025-08-19 15:38来源: 新浪财经       

分享至

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跃申请上市个案达118宗,其中医疗及医药行业占比高达26%。6月,随着港股流动性回暖,当月便有15家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递表港交所,企业上市热情空前高涨。

今年的港股医药板块真的“杀疯了”!据德勤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跃申请上市个案达118宗,其中医疗及医药行业占比高达26%。6月,随着港股流动性回暖,当月便有15家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递表港交所,企业上市热情空前高涨。

本轮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复苏绝非偶然,一方面,上市规则持续松绑,为企业上市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外,全球资金对中国创新资产重新定价,加上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共同构成了市场转机的“三大支柱”,实质性修复了市场信心。在这个快速变革与机遇交织的关键节点,那些在医药细分领域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商业价值闭环的企业,正迎来资本重新估值的契机。其中,聚焦医药多元支付赛道的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6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成为这波IPO热潮中的代表性企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械的支付结构到2030年将迈向更均衡、多元的新阶段。基本医保作为普惠性保障的支柱将持续强化,而商业健康险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有望在2030年相较于2024年增长逾一倍,同时,中国创新药械解决方案市场(不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市场)的支付总额(GPV)预计将由2024年的910亿元,增至2030年的24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8%。与此同时,中国商业医疗险保费(不含重疾险、护理险及失能险)同期也将以21%的增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突破1.35万亿元。

从市场趋势看,创新药械支付结构的多元化转型、商业险市场的快速扩张,都预示着行业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前景广阔。然而,“患者支付难、保司产品单一、药企渠道有限” 的 “三难” 困境,依旧是横亘在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共性障碍。如何突破患者、保司、药企间的支付壁垒?这是镁信健康这样的平台型企业所要面临的课题。

镁信健康以第三方服务平台为定位,通过“智药解决方案”与“智保解决方案”两大业务线,连接患者、药企与保险公司三方需求,为行业提供了一种破局思路。“智药解决方案”,是为药企提供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化方案,帮助药企整合多元支付方案,推动药品从研发到市场的顺畅流通;“智保解决方案”则整合自有AI技术、更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为保司提供端到端方案,有力推动健康险创新。

这种底层的平台能力可以带来正向循环,能够让镁信健康在“撮合”三方需求时拥有较高的规则制定与支付路径设计能力,从而降低三方的交易壁垒,实现成本的优化闭环:帮助药企提升药品销量,促进保险公司业务拓展,进而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创新药械,提升了患者的支付能力与意愿,又反过来推动药企与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各方相互促进,形成网络效应,实现了患者健康与商业可持续性的平衡,这一点从镁信健康招股书的利润表也得以体现。

信息显示,2022-2024年,镁信健康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10.69亿元增至12.55亿元,再跃升至20.3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8%。其中,2024年,智药解决方案贡献收入12.07亿元,占总收入59.3%;智保解决方案收入7.31亿元,占比35.9%,且智保解决方案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72%攀升至2024年的81.5%。

尽管收入增长强劲,但镁信健康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净亏损为4.46亿元,2023年2.88亿元,2024年收窄至0.76亿元。这种“营收增、亏损减”的剪刀差现象,从财务角度看是良性的走势:一是成本管控。2022至2024年,公司运营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实现了从78.0%到41.3%的下降。二是对研发投入的优化。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1.06亿元降至2024年的0.6亿元,解释为“将研发重心转向AI赋能技术及专有数据资产的积累和应用使运营更高效”。

医疗支付平台的发展必然经历投入期,镁信健康能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收窄亏损幅度,这种“成长中的节制”确实不易。

随着2025年商保创新药目录落地,镁信健康在医药多元支付领域的战略布局将再获政策支持。未来,行业内是否会涌现更多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推动医疗支付体系的深度变革?现有企业又将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进化,适应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变化?行业格局是否会因新玩家的进入或技术的突破而重塑?这些问题都尚无定论,资本市场与行业都在拭目以待,期待在这场万亿市场的博弈中,各方能够探索出更为完善的医疗支付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