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笔尖财经 > 正文

“挂羊头卖狗肉”乐在其中!金信基金多年视契约如儿戏

2025-08-07 15:45来源: 笔尖网        作者:笔尖财经

分享至

随着中国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地,基金在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方面日渐完善,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不过,却有基金公司置若罔闻,旗下基金在配置资产时依然“挂羊头卖狗肉”,视契约如儿戏。

  《笔尖网》文/笔尖财经

  随着中国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地,基金在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方面日渐完善,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不过,却有基金公司置若罔闻,旗下基金在配置资产时依然“挂羊头卖狗肉”,视契约如儿戏。

  金信基金旗下的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基金则是典型一例,在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清一色配置了银行股。并且,多年来,该基金一直在“亲银行疏智能”。8月5日,金信基金在该基金吧中发起“银行板块投资的宏观逻辑是什么?”的讨论,基金经理杨超大谈自己的投资心得。但在随后的基民留言中,“自相矛盾”四个字尤为扎眼。

  玩得上瘾!

  从基金名称上看,真正的“智能中国”会聚焦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涵盖基础理论、硬件设计制造及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应用领域,涉及拟人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热点。在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的二季报中,其投资目标描述为“将主要投资于智能中国2025主题的证券,并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持续跟踪相关行业最新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发展,动态调整本基金所涉及的行业及企业,以期获取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在投资策略和运作方面,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披露称,“融合了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改进流程、服务客户、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我们看好智能化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金融、家居、医疗、教育、交通、工业制造、广告、游戏等很多领域都将会持续受益于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看好智能化的持续发展,会精选标的进行配置,另一方面也将会继续保持策略的稳定性,依然把估值与分红作为组合配置的重点考虑因素,低估值且通过智能化获得比较优势的智能企业是组合的重点关注方向。

  不管是投资目标还是运作,该基金均把“智能”挂嘴边,但翻开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人们彻底傻眼了!原来,基金经理只看好金融。

  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平安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清一色的银行股,且前十持仓占比合计达46.73%。在今年一季度,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有9只为银行股、1只保险股;2024年四季度,前十大重仓有8只为银行股、1只保险股、1只家用电器股;2025年三季度,前十大重仓有7只为银行股、1只保险股、1只家用电器股、1只电子股。

  显然,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在银行股的配置上已经顶格配置,在“智能”方面,渐行渐远。

  谁来监督?

  早在2017年,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就有超半数席位为银行股,2018年一季度的前十大重仓股更是有9席为银行股。此后多年,该基金保持着对银行股的情有独钟。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是否构成风格漂移?为什么投资者在这只基金身上多年不见“智能”的影子?

  《笔尖网》注意到,近年来,监管层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公募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多条细则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力争解决基金风格漂移问题并且改善持有者体验。在基金投资风格方面,《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有两处做出明确要求:一是在描述“优化基金运营模式”时提到,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二是在“提升行业发展内在稳定性”方面明确,强化主题基金注册监管,出台主题基金投资风格监督自律规则,加强对基金投资交易的监测分析与跟踪检验。

  然而,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非但没有收手,还把前十大重仓股全部配上银行股,做成了银行ETF基金的买卖。难道银行的AI技术发展能代表“智能中国”吗?

  实际上,在近几年里,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也多次变更基金经理,然而“城头变幻大王旗”,却未曾改变投资偏向的陋习。

  金信基金旗下的这只基金多年要披着“智能中国”的皮囊,行买银行股之实。如此长时间的投资方向偏离,该有谁监督?金信基金公司面对监管新规仍然不思整改,投资者权益又怎能得到保护?

  《笔尖网》发现,近1月,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的回报率为1.65%,远远跑输同类基金6.11%的回报率,也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3.30%的涨幅,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后1/4。或许,在出现业绩波动时,人们才猛然醒悟这只基金的投资偏向带来的危害。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