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郎园Station举办“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论坛,本次核心论坛特邀国内外影坛优秀电影人,共同探讨如何感知时代变迁、传递大众心声。
北影节举办“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论坛。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4月23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郎园Station举办“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论坛,本次核心论坛特邀国内外影坛优秀电影人,共同探讨如何感知时代变迁、传递大众心声。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霍志静,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玮等领导出席活动。本次创作论坛圆桌对话邀请到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罗伯·明可夫,中国香港导演、编剧陈茂贤,导演饶晓志、孙海鹏参加,除此以外,现场还对2025年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戏台》《水饺皇后》《好好的》《东极岛》等十个优秀影片项目进行推介。
充分利用北京优越资源条件,营造更好的创作、创新氛围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开年时,《哪吒之魔童闹海》踩着“风火轮”点燃了中国电影市场,并直接带动国内电影总票房在本月中旬突破250亿元,领跑全球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始终以光影为笔,记录着华夏近代以来的激荡景观,编纂成鲜活的时代文化之书;也以光影为弦,拨动几代中国观众的真情实感,谱写了璀璨的人民记忆之歌。如今,电影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娱乐属性,它更加承载着记录时代,与人民共情的文化景象,同时展现着艺术生命力和产业的双向奔赴,共荣共生。孙向辉认为,当今社会正经历着消费文化的巨变,对电影业而言这既是生存挑战,也是发展机遇。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影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准一直保持着显著提升的势头,观众对此给予了高度认可。
多年来,北京始终高度重视电影创作生产,导向鲜明,优化生态,大力扶持优秀作品创作。据了解,北京是全国最早设立政府电影专项引导基金的城市,2024年年初,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传递推动电影创作和产业融合,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全年资助扶持创作项目达到67部,较上年增长一倍。在广大电影人的努力下,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长津湖》书写民族共同记忆,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突破,《第二十条》关注公平正义,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由北京光线影业和饺子导演共同打造的《哪吒》系列更是书写了中国影史的又一华彩篇章。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霍志静在论坛发言。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霍志静认为,本次论坛聚焦电影创作,更提出“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情”的主题和期许。“新时代的国产电影,应该承担起关切时代、凝聚人心的使命和责任,希望广大电影工作者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人新作涌现出来,不断超越前作,不断创造新的高峰、续写新的传奇。我们将与中国电影人同向同行,充分利用北京优越的资源条件,营造更好的创作和创新氛围,积极服务、大力支持,全面保障,与大家共同创造和迎接属于中国电影的新辉煌。”
创作把握时代脉搏,叙事触达观众心灵
北京在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商旅体协同高质量发展当中都采取了众多坚实有效的措施,从资金、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为创作者提供丰富土壤,结出丰硕的成果。参加圆桌对话的几位嘉宾充分肯定了创作环境的重要性,也通过各自的真知灼见为观众讲述电影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叙事如何精准触达观众心灵。
圆桌论坛对话现场。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于佩尔结合自己的表演经历,称在她看来电影是非常神奇的,是有力量的,甚至是一种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我们可以在导演和演员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还能在不同的人之间形成联系,这是电影的力量。”作为经典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导演,明可夫高度评价了《哪吒》系列电影的表现,他将其称作一种现象,“这类电影能走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观众通过电影获得知识,汲取人生价值,我们必须创造更优质的人类精神情境,给观众带来情感共鸣和价值体验。”
《雄狮少年》系列电影的导演孙海鹏表示,电影在上映时期也遇上了一些评价,他认为作为创作者,可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努力让自己更贴近生活,让自己更努力地创作,持续地表达,用作品打动更多的人。饶晓志则分享了作品中对小人物的刻画,他认为应该多开发美好的东西,他对不完美的角色情有独钟,也希望更生动地体现人性。谈及《破·地狱》取得的好票房成绩,陈茂贤则说是因为真切讲述了人的故事,“你在电影里能找到自己,所有的文化差异、语言都不重要了,能够跟观众共情,抓住他们是最重要的。”